都说北京教育环境优越,还是有许多细节佐证的,这些细节构成了一种氛围,是有生命力的。正是这些不断创造着教育价值,很难搬走或分掉。我一直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是不断被创造的价值,而不是可以分配的物质面包。以清华大学为例,在建国前整体搬迁到了台湾,从师资到庚子赔款,教育软硬件,都搬家了。可沧桑几十年,如今的北京清华大学比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还是要领先一些。新清华大学发展基本动力之一靠的是新清华人不懈的努力。北京很可能是全国教育气氛最浓的地方,尤其是海淀区为最。这个最能形成是潜移默化的一种氛围,比如几乎所有的周边家长都很重视教育,重视孩子的成长细节。这不是简单的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的问题,而是一种上进心。海淀之所以出现了众多的牛中学,不是其他城区的支援,也没有其他高级中学的分校,基本都是师生自我努力发展起来的,当然也依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。这些细节,都很具体,不接地气不研究的人是不明白的。我再举个例子,就是早上上班路上遇到的故事。一个三口之家在学校里问路。父亲开的是一辆豪车,母亲带着小学5年级的孩子,我热心带了他们过去发现这是一个小队。不是单单参观校园的那种,而是要进入实验室做些小实验的。在小小年纪里,有进入大学实验室的机会,这该是一种这么样的激励呢?也许有人要说,实验室对外人开放符合规矩么?我这里想表达的重点不在这里。房子空着也是空着,有专业老师做带队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不会有什么风险的。毕竟国家科研项目没有那么多。在北京,各个大学的实验室,太多的机会可以给孩子们用了,这是巨大的有形资产,却不完全是钱的事情。还有就是各种图书馆和博物馆,这些教育资源,是哪个城市都梦想的拥有,而北京生活的孩子,得来几乎不废功夫。但凡懂得珍惜,家长也稍微上心,孩子们的收获必然是巨大的。
与优秀的人为伍,进步是无形的。在一个教育氛围良好的地方,知书达理是潜移默化的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