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二不小心

永做第二,学会说不,保持年轻,真心做人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端午节的来历都是错的  

2017-05-29 16:23:11|  分类: 人类智慧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你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,居然都是错的?怪不得韩国人成功申请端午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成功的。2013年,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。这代表着,端午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归韩国所有。这时,有人跑出来解围说:“韩国申请的是端午祭,不是端午节”。却不知,古时,端午节的本名,就叫端午祭,端午节在中国本来就是祭祀活动,端午节只是现在民间的说法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,却成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果你内心不服,觉得是韩国人不要脸,抢中国人祖宗的文化,那我问一句,端午祭,是祭祀谁或什么的?

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,是纪念屈原的,你要是百度上搜一下“端午节的由来”,居然有四种说法,有说是纪念屈原的(面壁去)、还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(你到教室外面去)、更有说是纪念曹娥的(你可以退学了),第四种说法更甚,说是纪念秋瑾的(你到过我跟前来)。其实不怕你有四种说法,就怕你四种说法中没一个靠谱的。现在各种书中,一说端午,就说为了纪念屈原,人们(此处省略五百字),这么说,屈原之前就没有端午祭?好吧,端午的来历说一下,谁让我有文化呢,百度上没有的知识,只能找我了。

端午最早源于女娲时期,不过那时还没有端午的说法,女娲重修四时之后,发现每年的五月五那天,阳气最盛,过了那天,便阴气渐生。阴气越盛,从那天起,五毒开始活跃,鬼魅魍魉也会开猖狂,于是,人们需要在五月五那天,做很多准备工作,用来防止后面的伤害。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,要找到柳树上面当年生的嫩枝,折断,束成两把,根部相向,枝叶朝外,放置在出入必经之处,后来有了门户后,改插在门户之上,所有的门户上一个也不能落下。这天采下的柳枝制鬼驱邪能力更强,以防为其所害。

另外,从外面要采来艾叶,晒干备用,同时傍晚时拿一部分晒得半干的艾草,配着老(旧)的艾草,一起点出火星,四处熏看,以驱蚊虫。同时,大家这一天要外出去采百草,谁采的草种类越多越好,其实是借用百草之气,用来对付后面可能要遇到的五毒之害。人们这天接触到阳气最旺的草越多,身上的衣服就越多这样的气息,后面穿着这样的衣服时,可减少伤害。除了每家每户外,整个部族到后来的邦国,都要在这一天祭祀鬼神,以求保佑自己的族群或邦国不会受到五毒之害和邪魔侵袭。于是被称为五月五祭。

这个风俗,传到周朝时,变成了一种可以相互间进行比赛的项目,由祭向节过渡。后来,人们为了便利,便制做了香囊,也叫香包。这一天把一些药(干草沫)装进去,用来防虫害。这个时候,香包仍然及上面的事,都与屈原无关,只不过后世牵强附会太多。有了香包后,斗百草的风俗一时间有些冷落,人们就在想,以前可了采百草,让全身都被百草之气影响,可以防五毒。现在只有身上带香囊了,其余地方并没有得到保护怎么办?于是他们的在香囊上穿了五色彩绳,然后晚些时候再解下来,系于四肢之上,人们相信,这五彩绳,正好可以抵制五毒之害。这时,在民间人们仍管这个节称为五月五。至于后面的说端午之个词,起源于荆越或楚国,更是附会之词,这个时候,屈原还没有出生。后世说,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生活的地区,还有一本西晋民间书《荆楚岁时记》上记载:“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以禳毒气。”。只能说明,当时,当地已盛行此风气。却无力证明端午节的起源地为荆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。至于提到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,更是后世的附会之词。

其实早在汉代,应劭便在《风俗通》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,用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,系于臂上,称为“长命缕”或称“续命缕”、“五色缕”、朱索等,以此驱瘟病,除邪,止恶气。这一风俗,最早源于渭河流域。

数千年中,民间一般都以五月五来称呼端午节,而从不说“端午祭“这三个字。民间著作中最早出现端午这个词,源于晋代的《风土记》,原文为“仲夏端五。端者,初也”,“端”为开端和初始之意。古代“午”不仅与“五”同音,字也相通,因此,“端五”又称“端午”。后来,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端五,为了两个字不能相重,故将“端五”改为“端午”。这个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。

到现在,还有多少人,都觉得端午节是源于纪念屈原?或是源于荆楚图腾?那都是不对的,它是源于中国人于大自然中阳盛则阴生,阴阳天气变化规律的理解,遵天道而应人德,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端午的来历是什么?都误以为是为了纪念一个人。那么,这个节日,被韩国抢了去,不怪别人,唯怪自己不争气。

也许百度上没有的知识,才是真实的知识。

端午节的来历都是错的 - 二不小心 - 二不小心

 

端午节的来历都是错的 - 二不小心 - 二不小心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27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